大小聲/沒有不要相忍為國 但你的態度可以好一點嗎?

台北市長蔣萬安。圖/資料照片
台北市長蔣萬安。圖/資料照片

北士科T17、T18地上權事件,在近日出現戲劇性翻轉:新光人壽已正式宣布同意與北市府合意解除地上權、放棄原投資利得,條件僅求收回成本,為輝達進駐鋪路。這個結果不是單純的「企業讓步」,而是整個事件結構的最終注腳——政治與行政的操作,已經把市場當作消耗品在折損。

焦點拉回兩個根本問題:第一,市府為何以媒體放話、政治姿態作為處理商業契約的首要工具?第二,這種做法對台北作為國際投資目的地的信任成本有多高?答案不難推導,但足夠刺痛:當政府以輿論代替法律程序,市場的可預期性就被侵蝕;當一個重要投資案得以在政治壓力下「速戰速決」,下次來談投資的國際企業只會多算一筆「政策風險溢價」。

邏輯清楚:若市府相信自己握有正當性,就應提出具體法律依據與程序,而非先在媒體上塑造民意,再逼企業做出讓步;若政府先以放話取得政治分數,最後以企業讓步收場,那市府贏的是新聞時間,輸的卻是市場信任。這不是法律的力量,而是話術的勝利——一種用情緒和壓力取代證據的短視治理。

更進一步:新壽的退讓並不等於市府「保護了公共利益」。事實上,新壽在聲明中明言,他們是為了國家整體利益與避免長期對抗才改變策略,並點出過程中感受到的法令瓶頸與行政難處。換言之,所謂的「為民請命」更像是以政治正當化掩蓋制度缺陷——把制度問題推給對手,最後由企業埋單。這種以企業忍讓換取短期政績的模式,長期看來是把公共利益變成一次性的政治交易。

再談對外商的信號效應:輝達或任何跨國企業在選址時,最看重的是法規穩定、行政可預期與程序透明。今天看到的情形,是一個地方政府在未充分啟動法律救濟或仲裁前,就把談判外傳、媒體化,進而促成企業與原有投資方的「分手」。這會讓未來的投資人做出理性的計算:在這裡投資,除了土地、人力與成本,還要額外付出一筆「政治變數保險費」。長期以往,願意承擔的只會是尋租型投資或短期炒作,真正要做研發、長期布局的企業會三思而後行。

要更辛辣地說明問題核心:不是每一次強硬都等同於為民把關,但每一次以強硬掩蓋程序缺失的案例,都在無形中削弱法治的邊界。當「態度」被當成治理的主要指標,行政就容易滑入情緒政治而非制度治理;當媒體成為行政的放話管道,市府的每一句外放言論就可能成為市場恐慌的引信。結果是,短期內你可能拿到媒體版面與民調紅利;長期來看,你可能換不回一個願意長期投資、願意信任你的城市夥伴。

最後,回到「相忍為國」這四個字的原意:它要求各方在國家利益面前克制與合作,但克制不是讓企業無條件退讓,也不是政府用話術逼企業低頭。真正的相忍應該是在法治與程序中尋求共識,而非在媒體分手費與政治分數中完成交易。市府若真心為台北的未來著想,請記住:守約與守信,是吸引世界的最基本條件;態度可以強硬,但請別拿城市的信用去換短暫的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