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縣2026選戰觀察:徐欣瑩何以成為國民黨最具勝算的選項?

徐欣瑩被看好2026新竹縣長選戰勝利人選。(圖/摘自臉書)
徐欣瑩被看好2026新竹縣長選戰勝利人選。(圖/摘自臉書)

2026年縣市長選舉尚未正式開跑,新竹縣卻已提前進入選戰氛圍。國民黨內三位重量級人物——林思銘、陳見賢、徐欣瑩——各自展開布局,顯示對縣長寶座的企圖心。

然而,若從選舉結構、候選人條件與戰略環境進行客觀分析,會發現在民進黨鄭朝方聲勢強勁、竹北人口快速變化、科技與客家兩大票塊重新洗牌的情況下,徐欣瑩似乎具備了其他候選人較難同時滿足的多重優勢。

這個判斷並非主觀偏好,而是建立在2018、2022兩屆選舉數據的完整分析,以及對2026新竹縣選舉環境結構性變化的觀察之上。

一、從選舉結構看候選人條件

民進黨的鄭朝方是這場選戰中不可小覷的對手。作為新竹縣前縣長鄭永金之子,他在地方深耕多年,基層網絡紮實。更重要的是,他在2018年參選縣長時得票表現亮眼,如今又以竹北市長身份出戰全縣,在竹北高科技人口與新移居中產階級之間都有明顯支持度。鄭朝方的戰略路徑清晰:以竹北為核心向外擴散,逐步突破藍營在客家地區長期累積的優勢。

面對這樣的對手,國民黨內部需要審慎評估候選人條件。林思銘雖然專業形象佳、法律背景強,但觀察其2024年立委連任的選舉結構,相當程度仰賴綠營分裂,這樣的票源基礎是否足以支撐縣長級的全面選戰,值得深入評估。陳見賢則擁有深厚的地方組織與議會系統,在竹東、湖口等傳統據點頗具實力,但在知名度拓展與跨越竹北—竹東之間的文化與票源差異上,確實面臨一定挑戰。

地方上不同派系的人士都提到同一個現象:過去的新竹縣,只要掌握傳統組織與基層系統,多半就能穩住選情;但這幾年情況已經完全變了。竹北吸納大量科技族群、新移居人口,選民組成快速翻轉,使得「單靠陸軍」已不足以決定勝負。如今的新竹縣,需要的是能同時說服科技家庭、客家庄、傳統地方網絡的候選人,而不是只擅長其中一塊的人。

從這個角度觀察,徐欣瑩確實具備了較為獨特的競爭優勢。她的專業背景——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博士、曾參與國家衛星定位測量計畫、協助建置全國重力資料庫、獲NASA全額獎學金、台灣衛星測量領域第一位女博士——在竹北科技人口中具有相當認可度。而她在2018年代表民國黨參選縣長時得票逼近當選者楊文科,若非當年韓流帶動藍軍全面上升,選舉結果可能有所不同。2022年回歸國民黨後,她以55%高票當選立委,顯示出她同時獲得傳統藍軍與竹北科技族群支持的能力。

在目前的選舉環境下,能夠跨越不同陣營、不同族群的候選人並不多見,而具備這種條件的人選,徐欣瑩是相對突出的選項。

二、從全國戰略看新竹縣的重要性

從國民黨整體選舉戰略來看,2026年具有特殊重要性。鄭麗文主席上任之初就面臨藍白合等複雜局勢,如何在地方選戰中重新鞏固版圖,是她必須面對的首要挑戰。

黨內人士普遍認為,2026年若要穩定局勢,國民黨最需要守住的兩個地方是新北市與新竹縣。

新北市的戰略價值無需多言,作為藍營最大票倉,任何變化都足以影響全國政治氛圍。而新竹縣的重要性則在於它是竹苗核心,是藍軍數十年來最穩固的支持區域。無論是總統選舉、立委選舉或縣市長選舉,新竹縣的藍營支持率往往能達到五成甚至六成,是穩定盤勢的象徵,也是藍軍在北台灣的心理指標。

然而,2026年新竹縣面臨八年一度的縣長換屆,楊文科任期結束形成的權力真空,讓綠營看到了突破機會。鄭朝方此時出手,不僅是個人企圖,更是民進黨選戰布局的重要一環——若能在新竹縣取得突破,將象徵藍軍傳統鐵票區正式鬆動,意義遠超過一席縣長的得失。

黨內熟悉情勢的人並不諱言,新竹縣對國民黨的意義遠超一席地方首長。若在這個原本穩固的藍營堡壘發生鬆動,所造成的政治震盪很可能比其他縣市更深、更廣,也會直接反映在新任主席的領導成績單上。許多黨內中堅私下形容,新竹縣之戰其實是新任黨中央的第一場大型壓力測試。

也因此,2026年的新竹縣長選舉,不只是提名問題,更是能否守住藍軍基本盤的一場關鍵防衛戰。任何不精準的布局,都可能讓新竹縣與新北市同時面臨風險,造成整體選情一連串的骨牌效應。

在這樣的評估下,黨內多數觀點逐漸匯聚成共識:若要穩住戰線、避免整體版圖動搖,最具勝算、同時最能與強勢挑戰者正面對決的人,仍是徐欣瑩。

三、從縣政發展看治理能力需求

新竹縣的特殊性不僅在於政治與派系,更在於它本身就是由「兩個新竹」組成的縣市。竹北市是全台灣最富裕的市鎮之一,科技家戶密集度、移居人口成長率名列前茅,是AI、半導體與科技政策能夠落地的重要場域。而縣內其他鄉鎮則保留完整的客家文化、生態環境與農村生活型態,兩者之間的生活風格、經濟條件、發展需求存在明顯差異。

在這樣的城鄉差距下,新竹縣正處於一個重要的發展轉型窗口:如何將科技發展的紅利從竹北擴散到竹東、湖口、關西、尖石等地?如何讓不同區域的居民享受相對均等的公共資源?如何讓長照、交通、醫療透過科技創新重組?如何讓竹北和傳統客家鄉鎮不再是兩個世界,而是能夠協調發展的城市?

這不僅需要一位熟悉地方事務的人,也需要一位真正理解科技、能夠掌握發展趨勢的領導者。

徐欣瑩的理工背景使她成為少數能用科技思維規劃縣政的政治人物。她熟悉資料分析、衛星測量、科技治理,也能與科技產業建立有效溝通。她的專業背景並非只是履歷上的標籤,而是可以轉化為實際縣政規劃的能力基礎——智慧交通、AI教育、地震預警、公共安全管理、長照科技化、生態資料整合等政策方向,都與她的專業領域有直接關聯。

地方不少意見都指出,徐欣瑩的特殊之處在於,她是少數能夠同時看懂竹北高科技產業脈動,也能理解偏鄉在資源轉型上真正需求的政治人物。隨著治理逐漸走向科技化、數據化,政治人物是否具備「把科技力量帶進地方」的能力,已成為新一代地方行政的關鍵考驗。而從學術訓練到產業經歷來看,徐欣瑩正好處於這股趨勢的最前端,是最能把科技語言轉換成地方發展政策的那一類人。

四、2026新竹縣長選戰的結構性分析

表面上看,國民黨的新竹縣長選戰是三位候選人的競爭,但若從選舉結構、戰略環境與治理能力需求進行分析,會發現這其實是一次相當清晰的條件比對過程。

面對聲勢強勁的鄭朝方、面對竹北新興科技人口的快速崛起、面對客家傳統票源需要鞏固、面對AI時代帶來的縣政升級需求,從客觀條件評估,徐欣瑩似乎是最能同時滿足這些多重要求的人選。

她能夠鞏固傳統藍軍票倉,也能有效溝通科技族群;能夠理解國際科技趨勢,也能深耕客家在地事務;既有選戰經驗,也有專業治理能力。

從選舉策略角度,若國民黨希望在新竹縣取得勝選,徐欣瑩是最具競爭力的選項。從版圖防守角度,她也是最能穩住這條防線的人選。從長期發展角度,她更是少數能夠把握AI時代帶給地方治理轉型機會的政治人物。

2026新竹縣長選戰,從結構性分析來看,答案其實已經相當明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