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家族來台400年的台灣人,蔡正元的故事(之二)

2025-02-08 17:54  記者 / 韋安

蔡正元。(圖/摘自臉書)蔡正元。(圖/摘自臉書)

四、個人命運與大歷史的交織

歷史並非僅僅是宏觀事件的累積,更是無數個人生命交織而成的篇章。台灣的經濟與政治發展,深刻影響了每個家庭的命運,也塑造了個人的奮鬥歷程。

蔡正元的家族經歷了日治時期的繁榮,戰後的土地改革與財富縮減,他本人則在家境衰退的背景下,透過不懈努力,從五專生一路奮鬥至國際知名學府,最終成為政壇的重要人物。他的故事,正是台灣戰後社會流動性的真實寫照,也見證了個人在歷史洪流中的奮鬥與突破。

1. 家族衰落後的個人奮鬥

蔡正元的童年並不富裕。雖然他的祖父蔡水贊曾是日治時期的知名商人,經營中藥進口與醫療事業,家族在當時累積了相當的財富,但隨著戰後的經濟改革,家族的資產迅速縮水。375減租政策讓蔡家失去大量土地收入,而1949年的貨幣改革,則將家族的銀行存款幾乎一夜之間蒸發,從原本的4,000萬舊台幣,變成僅值1,000元新台幣。

這場經濟巨變,讓蔡家從富裕階層迅速墜入普通甚至貧困的生活。他的父母不得不開始尋找新的生計,而他則在一個資源有限的環境下成長。家族的歷史,讓他從小就明白,財富與地位並非永恆,唯有自身的努力與學識,才能真正改變命運。

由於家境困難,蔡正元的求學過程並不順遂。他並沒有直接進入傳統菁英的大學體系,而是先就讀於職業學校。當時,社會普遍認為職校的學生較難翻身,因為這類教育體系更偏向技職訓練,學生畢業後大多直接進入職場,很少有人能夠繼續升學,進入更高學府接受完整的學術訓練。

然而,蔡正元並沒有因為這樣的起點而自我設限。他利用課餘時間廣泛閱讀,提升自己的學識,並且努力補強基礎學科,準備參加大學考試,爭取進入正規大學的機會。他的堅持與努力,最終讓他成功從職校畢業後,進入台灣師範大學,開啟了更高層次的學術之路。

在台灣師範大學期間,蔡正元選讀教育學系,並對財政學與市場機制產生了濃厚興趣。他開始研究經濟政策如何影響社會階級流動,也試圖理解自己家族的財富如何在歷史的巨變中被消耗殆盡。他意識到,經濟政策不只是學術理論,而是真實影響著每個家庭命運的重要因素。對市場運作、政府財政政策及國際經濟趨勢的興趣,使他開始思考如何運用經濟學理論來解決現實社會問題。

蔡正元的努力逐漸獲得肯定,最終成功考取了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並獲取企管碩士學位。後來進一步獲得哈佛大學公共政策碩士,在公共政策領域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2. 哈佛與哥倫比亞的學術訓練與世界觀的擴展

蔡正元獲得教育部公費留學資格,進入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攻讀公共政策碩士,接受財政管理、國際貿易與公共治理的專業訓練。在哈佛的學習,使他對政府角色、市場運作以及國際經濟政策的理解更加深入,也培養了他在政策制定與政治經濟學方面的分析能力。

完成哈佛大學公共政策碩士學業後,蔡正元進一步進入哥倫比亞大學,取得經濟學博士候選人資格,專攻財政政策、國際經濟與投資行為。在哥倫比亞大學,他接受了多位經濟學大師的指導,進一步深化他對市場經濟、政府財政政策及全球經濟趨勢的理解。

在哥倫比亞大學求學期間,蔡正元的學術養成受到了多位經濟學大師的直接影響。其中,威廉·維克瑞(William Vickrey)教授對他的影響尤為深遠。維克瑞教授於1996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以表彰他在拍賣理論和激勵機制設計方面的貢獻。蔡正元在維克瑞教授的課堂上,深入學習了經濟思想史與經濟理論,這些知識為他日後的經濟觀點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此外,蔡正元還受到其他多位國際知名經濟學家的指導,這些學習經歷進一步拓展了他的經濟視野。 這些大師級的指導,使蔡正元對政府在經濟運行中的角色有了更清晰的理解。他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財經觀點:

   •   政府應該避免過度干預市場,讓市場機制自由運行。

   •   稅收政策應該考量投資者與市場的心理,而不是單純追求「公平正義」。

   •   經濟政策應該以國際競爭力為導向,而非僅考慮國內的政治氛圍。

在美國求學的過程中,他也親眼見證了美國市場經濟如何促進創新與企業競爭,並反思台灣當時的經濟結構。他意識到,台灣若要真正提升經濟實力,就不能僅僅依靠政府保護與內需市場,而必須放眼國際,打造真正具有競爭力的企業。

在政治與財經領域發展多年後,蔡正元進一步跨足法律領域,於北京清華大學法學院,攻讀國際法學博士。研究國際法與主權問題,並於2021年完成博士論文,獲得法學博士學位。他的研究涉及國際法、憲法與兩岸關係,這使他的學術領域更加全面,也奠定了他在國際法學界的基礎。

3. 個人奮鬥與台灣歷史發展的交織

蔡正元的求學與奮鬥歷程,正是台灣戰後「社會流動性」的一個縮影。在1950-1980年代,台灣社會從農業轉向工業,教育資源也逐漸開放,讓更多來自貧困家庭的孩子能夠透過教育改變命運。當時,許多來自傳統地主階級或一般中產階級的年輕人,透過考試與努力進入高等教育機構,最終成為企業家、學者或政治人物。

然而,蔡正元的學習歷程並非一帆風順。他的家庭在戰後財富縮減後,已經無法提供優渥的學習環境,他必須依靠自己的努力,在不被看好的五專體系中脫穎而出,再一路晉升至文化大學,最終進入哥倫比亞大學,成為台灣少數在國際經濟學領域取得高等學位的政治人物之一。

台灣的戰後經濟轉型,使得這一代年輕人有機會透過教育翻身,而蔡正元正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然而,這種社會流動的黃金時期,隨著全球經濟結構變化與台灣內部財富集中的趨勢,開始逐漸減弱。今日,階級流動的機會變少,中產階級逐漸縮小,而這正是蔡正元在日後政治生涯中,一直關注與批判的議題之一。

從家族的角度來看,蔡正元的成長背景,使他對台灣經濟政策與財政管理特別敏感。他的祖輩曾因政策變遷而失去財富,而他本人則在變局中奮鬥求生,這讓他在政治立場上,既能理解政策改革的必要性,也對政府的經濟政策有更嚴格的要求。他認為,政府的政策不應該只是為了選票或意識形態而制定,而應該真正有助於人民的財富累積與經濟成長。

蔡正元日後擔任立委期間,極力反對證券交易所得稅(證所稅),認為這項政策雖然標榜公平正義,但卻嚴重打擊市場投資信心,最終導致台灣股市低迷、企業投資意願降低,甚至影響到年輕人的工作機會。他的立場來自於他的經濟學訓練,但更來自於他的家族歷史——因為他親身見證了財富在政策變遷中的流失,也知道經濟政策對個人與家庭命運的影響。

●●●

蔡正元的故事,不僅是一個家族的興衰史,更是一部台灣戰後社會發展的縮影。他的家族經歷了台灣歷史上的重大變遷,從日治時期的商業繁榮,到國民政府來台後的財富縮減,再到戰後社會流動性帶來的個人奮鬥機會,每一個歷史轉折點都對他的成長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蔡正元的經歷,正好見證了台灣如何從戰後貧困轉型為現代經濟體,也反映了經濟政策如何影響個人與家庭的命運。他從一個五專生一路奮鬥到哥倫比亞大學,最終成為國會議員,這段旅程不僅是個人的努力,更是台灣社會階級變遷與教育發展的真實寫照。

然而,隨著台灣的經濟環境變遷與政治生態改變,這樣的社會流動性已經不像過去那樣蓬勃。未來,台灣能否繼續維持公平競爭的社會環境,提供年輕人向上流動的機會,將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而蔡正元的故事,也為這個議題提供了寶貴的歷史參考。

五:為歷史做記錄,為台灣找尋出路!

台灣的未來取決於歷史的理解與法學的創新。在台灣歷經政治變遷、經濟起伏的過程中,歷史紀錄與法學研究成為關鍵的支柱,為台灣的未來提供借鏡與方向。

蔡正元作為政治人物、學者與歷史記錄者,致力於透過國際法的視角、憲法學的思辨,以及台灣歷史的科學記錄,為台灣尋找未來發展的出路。

他的研究成果,不僅在國際學界獲得高度關注,更在台灣、香港與海外華人世界引發熱烈討論,成為影響當代台灣法學與歷史研究的重要學者之一。

1. 清華大學國際法博士與國際級學術成就

儘管在經濟學領域已經擁有深厚的理論與實踐基礎,蔡正元並未停下學術研究的腳步。他於2014年考取了北京大學法學院博士班,並於2021年12月順利通過博士論文答辯,獲得法學博士學位。

他的博士論文題為《中國憲制規範下台灣的領土主權問題》,全文達35萬字。然而,這篇論文的重點並非單純地分析台灣的領土主權問題,而是創新性地提出了一套全新的國際法與憲法理論架構**,重新建構「國家、主權、領土」的法學定義與運作模式,為現有的國際法學界提供新的視角與分析工具。

在這篇論文中,蔡正元突破了傳統國際法與憲法學的框架,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法學理論,重新定義國家、主權與領土的關係,並透過不同的案例進行驗證。蔡正元的學術貢獻,主要包括以下幾個創新理論:

   •   創新地建構「國家、主權、領土」的國際法與憲法理論:傳統國際法與憲法學對國家、主權、領土的概念,多基於現實政治框架與既有的國際關係,而蔡正元則從法理本質出發,提出了一個全新的學術分析模式,對現行國際法體系的概念進行補充與改造。

   •   重新定義國家的法學概念:蔡正元在論文中創新地提出了「國家是擁有領土主權的政治組織」,這一理論強調國家的法律屬性,並與傳統國際法中以「國家行為」為主的認定方式有所不同。他認為,國家的存在不應單純以政府或人民作為判定標準,而應從「領土主權」這一核心概念切入,確立國家在國際法與憲法體系中的地位。

   •   提出「殘存國家理論」,解析「中華民國台灣」的法律性質:蔡正元在論文中,基於國際法與憲法理論,創新地提出「殘存國家理論」(Rump State Theory)。

這些理論和主張,即使一個國家因政權更迭、國際承認問題或領土變遷而失去部分原有的國際法地位,其作為「法律上的國家」仍然可以在一定條件下延續其法律主權。他利用這一理論,解析了「中華民國台灣」在國際法與憲法上的法律性質,並探討了其與其他歷史類似案例的比較。

蔡正元使用台灣、魁北克、加泰隆尼亞等實例來闡釋法學理論:這篇論文並非單純討論台灣問題,而是透過台灣、魁北克、加泰隆尼亞等案例,來驗證所提出的法學理論的適用性與普遍性。他並未僅僅分析個別地區的法律地位,而是透過這些實例,檢視現行國際法與憲法體系在處理這類問題時的缺陷,並提出了相應的學術改進方向。

這篇論文的創新性與學術價值,使其迅速獲得國際學界的高度關注,被許多學者引用,甚至成為博士與碩士研究的主要參考文獻。

2.《台灣島史記》——科學方法記錄歷史,影響國際學界

蔡正元的另一項重要學術貢獻,是他對台灣歷史的研究與記錄。他的著作《台灣島史記》不僅獲得國際學界高度評價,更成為研究台灣歷史的重要典藏書籍。

國際學界對《台灣島史記》的高度評價,2019年,《台灣島史記》由香港中華書局出版,立即獲得美國史丹佛大學等國際知名學府圖書館收藏,成為研究台灣歷史的重要學術著作。

2020年,《台灣島史記》的在香港書展中,被評選為「香港十大名著」的第四名,顯示其在華人世界的影響力。該書已經連續出了六版,每套三冊ㄧ百萬字,銷售超過12萬套,36萬本。成爲香港中華書局,最暢銷的學術、歷史著作。

蔡正元耗時十年撰寫《台灣島史記》,採用嚴謹的歷史學研究方法,完全跳脫傳統史觀與政治立場的限制,以科學方法記錄歷史。他認為,「歷史真相是唯一的立場」,因此全書從台灣遠古時期至當代政治發展,全面呈現台灣歷史的演變。

這種學術方法的嚴謹性,使該書成為台灣歷史研究的重要參考書籍,並在學界引發熱烈討論。由於書中部分內容不符合中國官方的歷史敘事,《台灣島史記》未獲得簡體字版出版許可,但大陸仍開放繁體字版銷售。這顯示了該書在學術界的影響力,即使在不同政治環境下,仍然被視為台灣史研究的重要著作。

蔡正元的學術研究,無論是國際法學的創新研究,還是台灣歷史的科學記錄,都展現了他對台灣未來的深思與努力。他的研究不僅影響台灣與華人世界,更在國際學術圈中獲得高度關注,成為影響當代法學與歷史研究的重要學者之一。

透過這些努力,蔡正元試圖為台灣尋找未來的出路,讓台灣的歷史與法學發展,能夠在國際社會中擁有更完整與清晰的定位。

六:個人與歷史的交織,台灣人的奮鬥與未來

400年來,台灣這片土地歷經不同政權的更迭與社會變遷,每一代台灣人都在歷史洪流中尋找自己的位置,爭取生存的空間,也創造新的可能性。這是一部台灣人的奮鬥史,更是一場不斷適應環境、突破困境的歷程。

蔡正元的家族,正是這段歷史的縮影。他的祖先隨著移民浪潮來到台灣,見證了清領時期的開墾與商業發展,經歷日據時期的社會變遷,也在國民政府遷台後,面對政治與經濟環境的劇烈變動。這不僅是一個家族的故事,更是一代又一代台灣人的共同命運。歷史的浪潮推動著個人前行,而個人的選擇,也成為時代變遷的一部分。

他的經歷,體現了台灣人在歷史變遷中的適應與奮鬥。他的家族曾歷經社會動盪,卻在不斷努力中尋找新的生存之道。他個人從學術、政治到司法領域的起伏,也正是台灣社會多變環境的縮影。

然而,歷史的發展不僅是個人奮鬥的結果,更是集體選擇的累積。台灣的歷史不僅是某些人的故事,而是千萬台灣人共同走過的道路。我們該如何從這400年的歷史中學習?台灣社會如何在不確定的時代,找到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這是我們必須共同思考的問題。

1. 台灣400年的韌性與智慧

台灣的歷史是一場不斷適應環境、突破困境的歷程。從明鄭來台開墾,到清朝治理,再到日據時期的現代化改革,台灣人總能在動盪與變局中,找到生存與發展的方式。國民政府遷台後,台灣進入了工業化與經濟成長的時期,台灣人憑藉勤奮與聰明才智,在世界經濟版圖上取得一席之地。

然而,這片土地上的人民,也一次次面對來自政治與社會的挑戰。戰爭、政權更替、經濟危機、社會變革,每一個時代的台灣人,都曾在這些動盪之中奮鬥與選擇。從早期移民的開墾,到現代科技產業的崛起,台灣的故事,正是一個不斷適應與創造的歷史。

這種韌性與智慧,來自於台灣人的實用主義與靈活應變的能力。台灣社會雖然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但始終能夠憑藉創新與努力,在逆境中尋找機會。這種特質,使台灣成為亞洲發展最快速的地區之一,也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

2. 歷史的抉擇:台灣如何尋找自己的道路?

台灣的未來,取決於我們如何理解過去,如何從歷史的經驗中學習,進而選擇一條適合自己的道路。歷史告訴我們,每一次的變局,都伴隨著新的機會,每一次的困境,都可能是未來突破的起點。

回顧過去400年,台灣從未擁有完全自主決定命運的機會,無論是清朝的統治、日據時期的殖民統治,或是國民政府遷台後的轉型,台灣的發展總是受到國際政治與外部勢力的影響。然而,時代已經改變,今天的台灣,已經站在一個新的歷史節點。

在這個時代,我們必須思考一個關鍵問題:台灣要如何在國際社會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我們應該如何在內部整合與外部挑戰之間,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模式?過去的歷史給了我們許多教訓,而未來的選擇,則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

台灣的發展,不能只是被動地等待國際局勢的變化,而是要主動塑造自己的未來。我們應該如何運用400年來累積的智慧,讓台灣在未來的世界中,找到一條既能保持自身特色,又能融入國際體系的道路?這是一個需要所有台灣人共同思考的課題。

3. 未來的選擇:共同書寫台灣的新篇章

歷史的演進,不是由某個人或某個群體決定的,而是所有台灣人共同塑造的。每一個世代,都有其獨特的挑戰與機會,而今天的台灣,正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轉折點上。

面對國際競爭、內部對立、經濟轉型與科技變革,台灣需要一種新的思維模式,來應對這個變化快速的世界。我們需要更多的對話與共識,才能在內部分歧與國際壓力之間,找到真正適合台灣的發展方向。

無論未來的選擇如何,每一位台灣人,都應該以開放的心態,去理解歷史、擁抱變革,並在不確定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這片土地上的每一個人,都在共同書寫台灣的未來,而歷史的演進,最終將由我們今天的選擇所決定。

蔡正元的家族故事,見證了台灣400年的變遷,而這樣的故事,不只是他個人的經歷,而是千萬台灣人的共同歷程。台灣的歷史,是一場不斷適應與挑戰的旅程,而未來的道路,則掌握在我們的手中。過去400年,台灣人在歷史的洪流中奮鬥與選擇,而接下來的未來,則需要我們所有人共同努力,為這片土地創造新的可能性。

也許您會感興趣


一個家族來台400年的台灣人,蔡正元的故事(之一)

台灣的歷史,從明鄭時期的開墾,到清朝的統治,再到日據

2025-02-08 17:47

海外房產爭議延燒!李彥秀駁斥影射對高嘉瑜提告

民進黨前立委高嘉瑜近日多次針對國民黨立委李彥秀未申報海外

2025-02-07 15:50

賴士葆怒批青鳥「像紅衛兵」!痛斥民進黨用罷免奪權

路易莎咖啡埔里酒廠門市因拒絕政治活動進入,而遭罷免團體抨

2025-02-07 01:00

朝野協商火藥味濃!柯建銘爆遭恐嚇「要殺我全家」

立法院今日進行朝野協商,針對本會期何時開議及選罷法覆議案

2025-02-06 16:30

這一物害慘蔡其昌?藍營發動罷免 理由曝光網友全笑翻

民進黨立委、中華職棒會長蔡其昌今年推出「台灣尚勇」春聯,

2025-02-06 1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