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大家躲避颱風的時候,新聞記者卻不得不挺身前往追蹤颱風的蹤跡。海邊成了工作戰場,記者必須冒著強風,面對滔滔海浪,不斷向大家報告風勢有多大、浪高多少,同時再警告著不要靠近海邊。這一切,都是為了讓公眾保持安全。蕭彤雯前主播在《記者不是你想的那樣》一書中道出了這份感慨,記者的工作不僅是辛苦,更是高風險的行業。不得不不斷面對各種危險情境,勇敢地涉入水中,拍攝那些充滿風險的畫面。這是作為記者必須堅守的使命,為了讓更多人瞭解真相,究竟背後有多少人真正理解記者的辛苦和努力?
水深脖頸記者遭逢洪患考驗,攝影機跨風浪奮力求生
她記得當年臺北縣汐止林肯大郡崩塌,整個社區泡在水中,她和攝影記者為了拍攝內部畫面,咬著牙涉水而過。那個水深可不是只到膝蓋或是腰部,是到達她的脖子、下巴!不會游泳的她表示,真的是拚命在採訪。攝影記者跟她一樣,但他手上還多一臺超重的攝影機,必須高舉在頭上,因為機器一碰到水就泡湯了。
▲蕭彤雯透露,有次颱風淹水,她整個人泡在水中工作,但他根本不會游泳。(圖/時報出版提供)
集集大地震之夜旅館瞬變危樓,記者慌忙逃命親歷震撼一刻
九二一集集大地震後,她在南投採訪,住在唯一還有空房的、但已經傾斜的一家汽車旅館裡。半夜突然又來了個規模超過六的大餘震,他們嚇得奪門而出,幾乎是連滾帶爬地衝向一樓平地(當時南投的汽車旅館,都是一樓當車庫,房間在二樓)。等到餘震結束,他們再也不敢回去房裡,因為本來就已經傾斜的旅館,被這個大餘震震到鋁門窗整個變形,關都關不上。隔天那棟旅館就被拉起封鎖線,成了危樓。
出國採訪一樣危機四伏。當她在倫敦採訪地鐵爆炸案時,她跟所有倫敦人一樣擔心,不知何時又會爆出下一個炸彈攻擊。當她在大陸的四川採訪汶川大地震時,他們跟當地人一樣,半夜在外面遊蕩,因為不敢上高樓睡覺。當她赴日採訪三一一日本東北大地震及海嘯時,因為所有交通幾乎全斷,費盡千辛萬苦,靠著沿途搭日本人的便車,終於挺進北邊災區。
福島核能外洩命令撤離 東京機場躺地等航班
沒想到剛挺進福島災區,立刻接到當時在壹電視的總編輯陳裕鑫電話:「彤雯,你們趕快想辦法撤出來,因為福島發生核能電廠輻射外洩。雖然你們人在北邊,但我們還是擔心可能會有影響,所以趕快回來。」,於是剛抵達海嘯重災區的他們,在拍了所有我們能拍攝到的素材後,又得想辦法回到東京,搶機位回臺灣。這趟出差整整三天、只睡了不到八小時,其中三小時還是最後跟所有急著想離開日本的當地人,一起躺在東京機場地上,邊等候補邊睡。
同行記者可能罹癌郵件通知 輻射關聯未證實但告知
不過這趟日本採訪卻還沒劃下句點。兩三年過後,壹電視易手,賣給了年代集團,總編輯陳裕鑫先生回到《蘋果日報》擔任即時新聞社長。某日蕭彤雯收到他的一封郵件,提到當初跟她一同前往日本海嘯災區採訪的《蘋果日報》記者,前陣子發現自己可能罹癌。雖然尚未確診,也無法證實與當年去日本採訪可能受到的輻射汙染有關,但他覺得還是有義務告訴這件事。
她當下聽完有點擔心,因為當時回臺灣後,雖然我所接受的輻射檢測數值都在合格範圍,但世事難料,誰知道會發生什麼事?好在幾天後,陳社長捎來好消息:那位同仁已經確認不是癌症,要她放心。這些事,她從未告訴家人,因為知道他們一定會非常擔心。身為新聞工作者,這是必須承擔的風險。
但年紀愈大,愈懂得一個道理:「沒有一則新聞,是值得用命去換來的。」,她表示「我絕對會在我能力範圍內將自己的工作做好、做滿。但我不再像年輕時一樣,敢沒穿防彈背心就直衝槍戰現場;敢冒著不小心滑倒就可能滅頂的危機,徒步涉水進入被淹沒的災區。看過這麼多的重大災難、接觸過無數的生離死別,我愈來愈珍惜自己的生命、愈來愈愛我的家人。因為我知道:明天和意外,我們永遠不知道哪個會先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