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法定總統、副總統連署登記日9月17日的期限,已經不到一個半月,郭台銘要在國民黨、民眾黨都已經提名總統候選人後,無論是以戰逼和,或者獨立參選,要讓自己的名字出現在選票上,都只有發動連署一途。而留在郭台銘的時間,已經不多。
而郭台銘現在的種種作為,都顯示他對參選總統有強烈的企圖心。對國民黨地方派系的拉攏,已經讓國民黨分崩離析,彰化縣議長謝典林退黨,更形同地方派系開出「棄侯挺郭」第一槍。侯友宜訪日的同一時間,郭台銘訪美,而且行程看似更加精采,頗有和侯友宜別苗頭的味道。而從郭陣營內幕釋出的訊息,也都是郭台銘「參選意願很堅定」、「即將發動獨立參選連署」。
不過,不管對郭台銘的動作有再多解讀,從國民黨正式提名侯友宜至今,不管是在郭台銘的臉書,或者從郭台銘的嘴巴裡,都並沒有出現任何一句郭台銘對國民黨的惡語,也從沒說他要「獨立參選」。所有要獨立參選、攻擊國民黨的說法,都是郭的幕僚、親郭的地方人物,或者名嘴口中說出來的。這一點,確實有令人玩味之處。
相反的,見諸郭台銘具名的聲明,或者親自的發言,除了對政策的看法,就都是以「下架民進黨」、「團結在野陣營」為號召。5月17日國民黨提名前一刻,郭台銘甚至搶先一步,發表了著名的「全力支持侯友宜」聲明。
當然,要說郭台銘從未表達對國民黨的不滿,也並不盡然。如國民黨秘書長黃健庭揭露提名侯友宜前,曾和郭台銘提及要提郭擔任國民黨不分區立委第一名一事,郭台銘就反應很激烈。不過那篇文章,郭台銘是用「韓遂與馬超」類比自己和國民黨,要國民黨不要重了反間計「誤傷友軍」;當金溥聰談到「造王者」時,郭台銘則痛批造王者看法落後,會變成「造亡者」。
但平心而論,這些批評,嚴格來說,都不算是郭台銘的「主動攻擊」,而是比較接近「反擊」國民黨對自己的批評。換句話說,在與國民黨的態度上,仍未脫離「沒有公開翻臉」的範疇。而國民黨全代會隔日,他的「真實民意大於黨意說」,同樣是可以說是針對國民黨,也可以是針對民進黨,端看從何角度切入而已。
當然,郭台銘這些做法的兩面性,都可以有不同的解讀。最主流的解讀方式,就是郭台銘又「年輕氣盛」了,5月17日「支持侯友宜聲明」後,他「越想越不對勁」,所以決定還是不在選戰缺席。一方面拉攏柯文哲,一方面從地方派系著手裂解國民黨,然後藉著實力的壯大,成為國民黨和民眾黨無法忽視的攪局者,進而「換侯」或者「郭柯配」,圓他的總統夢。而連署參選,是他參選的方式,也是他參選的籌碼。依照這個脈絡,郭台銘不和國民黨翻臉,只是為了「蠶食」國民黨,讓國民黨找不到和自己翻臉的理由,讓自己有充足的時間進行下一階段操作。
不過在這個「主流」的解讀方式之外,其實還有個「近乎不可能的可能」,就是郭台銘仍把「全力支持侯友宜當選」當作一回事,現在的一切作為,包括主動提出政策、拉攏地方派系,或者與柯文哲營造合作關係,都是為了下一步的藍營乃至整個非綠陣營整合創造時機與氣氛;當時機與氣氛成熟,郭台銘就會登高一呼,兌現自己「支持侯友宜」的承諾。
這樣的劇本,是國民黨人只能在夢裡才敢想的。但從邏輯上看,只有這個可能,才能夠將郭台銘的「支持侯友宜」、「下架民進黨」、「友軍說」說法完美串聯在一起。而且成為「團結藍營的桶箍」或者「藍白合的推手」,郭台銘的政治地位,當然會比一個「攪局者」要高得多。
當然,這樣的推論,只是從邏輯和是非上看,而郭台銘過去的作風,就不是個講邏輯和是非的人,他有自己的玩法。郭台銘最近他在幫自己「郭爸爸寫給年輕人的30則備忘錄」打書時,寫到他父親教給他的鮮明特質,有「榮譽、正直、樸實」和「說到做到」,正好這個「說到做到」,也可以拿來檢驗他寫這本書是認真的,還是只是選舉文宣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