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2024.08.18看TV5的法國晨間新聞﹐無意中看到亞蘭德倫Alain Delon離世的報導;今天早晨又在預期中看到更多昨日的晚間新聞更多的報導。
我的第一個反應是:我在學前就在小鎮員林看過他主演的《弱者女人》“Faibles femmes”!後來查對資料﹐發現這部電影是在1959推出﹐而那時我已經是小學二﹑三年級了!
我在學前免票的時候﹐在父親「夾帶」之下﹐看過不少「政策性禁映」之前的日本電影;也給從初中開始便酷愛歐美翻譯小說和電影的三姐帶去看不少歐美尤其美國電影。
上小學以後﹐又因為大姊的公公是鎮上一家豪華電影院的大頭家﹐更有幾個外孫與我年齡相近時常玩在一起﹐所以不時臨時起意結夥去這家以放映外國影片為主的戲院看免費的各國電影。
這就是我會混淆學前和小學兩個「免票時期」的緣故。
不過﹐當時年幼就是「亂看」﹐自然不知道《弱者女人》的男主角亞蘭德倫的大名﹐好像也不知片名。
相反的﹐倒是清楚記得﹐劇中的美男子在幾個美女之間周旋﹐慘遭聯手報復﹐在他詢問洗手間時﹐故意指向車門﹐以致一開門一腳跌落急駛中的火車受重傷。結尾是:三女一起在獄中服刑﹐開心的跪著擦地。
那場跳車戲拍得很驚悚﹐至少對年幼而且無此預知的我如此﹐所以記得很清楚。
獲知主角大名和片名﹐則是前往比利時留學時﹐偶然在住處的電視上看到播出﹐驚覺「我小時候看過!」的事情。同時﹐非常意外的發現﹐和我同住處﹑同時看電視的比利時﹑越南學生﹐一個個之前竟然都沒看過也不知道有這部影片。
上述的新聞報導中﹐一再提到﹐亞蘭德倫一夕成名的作品﹐是在台上映時譯為《烈日當空》的驚悚片“Plein Soleil”(1960)。這部改編自美國女作家Patricia Highsmith的小說﹐40年之後再經美國改編﹐與原作同名推出《天才雷普利》“The Talented Mr. Ripley”(1999)。
可是﹐在我記憶中﹐讓亞蘭德倫在台灣變成家喻戶曉巨星的是之後的《洛可兄弟》“Rocco et ses frères”(1960)﹐甚至非常清楚的記得﹐電影院的「三輪車+大聲公」穿越大街小巷在小鎮員林一路「叫賣」的聲勢。
講到這裡﹐忍不住要補充﹐楊德昌曾經在某次受訪時抱怨﹐在他成長期間﹐受到政權限制﹐台灣看不到什麼西方電影。此後便有不少研究「台灣新電影」的歐美學者引用﹐其實與事實有頗多出入。
我在上文裡一再注明「小鎮員林」﹐意在點出﹐就算是歐洲的藝術電影──尤其是法國「新浪潮」期間的法國﹑義大利電影──在1950-70年代之間其實普及到能夠「下鄉」的地步。
我想﹐道理很簡單:1980年代以前的台灣﹐就是香港電影市場的「下游」;英國人愛看的電影﹐香港會跟著演﹐然後台灣接著演﹐這樣才合乎成本效益!
直到台灣市場自己獨立出來﹐加上美國「八大」的壟斷(孰因孰果?不言而喻!)﹐歐洲電影便越來越少見﹐最終變成如今的「微小眾」了。
當然﹐也不能否認﹐歐洲電影在「義大利新寫實」﹑「法國新浪潮」之後﹐也不敵好萊塢的「大製作」特效電影;不僅在世界市場如此﹐就算在法國本國﹑歐洲各國亦是如此。
再補一句:法國電視台講到亞蘭德倫的國際聲望時﹐提到日本理所當然﹐可是﹐(只)說「中國」便有極其明顯的不足。
由於台灣的大眾媒體曾經與世界同步沒日沒夜的報導﹐台灣的一般大眾對Brigitte Bardot BB碧姬巴杜﹑Jeanne Moreau珍摩露﹑Sophia Loren蘇菲亞羅蘭﹑Marcello Mastroianni馬斯楚安尼﹑Claudia Cardinale CC克勞黛卡蒂娜﹑Romy Schneider羅美雪妮黛﹐乃至諧星路易芬斯Louis de Funès………﹐豈止耳熟能詳﹐根本就是如數家珍!
當時對岸在幹什麼?舉國上下在唱《白毛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