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症不同於一般所謂的「心情低落」,是一種長期處於情緒低迷的狀態,意即中醫所稱「情志不舒、氣機鬱滯」;而臨床上已證實可透過針灸減少憂鬱症嚴重程度,透過針刺疏通經脈、活血化瘀。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醫師張維麟指出,臨床證實中西醫合併治療並輔以針灸,確實可幫助緩解憂鬱症症狀,減少西藥使用依賴性。
台南一位媽媽因她就讀大三的兒子突然罹患憂鬱症,讓她慌了手腳,陪兒子去教學醫院就診,藥越吃越多,病情卻越來越嚴重,甚至被醫生宣判可能要終生服藥控制。這位媽媽正好因高血脂問題,求診於張維麟,一次診療時向張維鄰訴苦,張維麟二話不說,請媽媽下次回診時,將兒子一起帶過去。
媽媽藉口麻煩兒子載去看診順便曬太陽,將兒子拐去醫院,但兒子堅拒掛號,因此一直沒有完成掛號手續。詎料,在等候叫號時,張維麟走出診間看到,表示「沒有掛號沒關係,你陪媽媽一起進來看診」。
接下來的二個月,只要媽媽回診,張維麟就陪她兒子聊天,順便做雷射針灸,沒想到,每次做完雷射針灸,兒子的情緒就緩和,二個月過去,這位兒子快痊癒了,已經開始減藥,這位媽媽說,「我開始相信中醫對情緒上的疾病是有幫助的,也衷心感謝這位仁醫,願意無償幫我救回一個兒子」。
張維麟表示,傳統中醫將病因分為外感及內傷,外感是由於外邪,內傷則是因個人情志,自內而外所導致的疾病,與外感疾病相對,故稱為內傷;而傳統中醫將內傷的原因分為七情,所以也稱「情志病」,現代較狹義的使用「情志病」」,則是指與情緒有關的問題,例如憂鬱症患者的表現,多是失眠、情緒低落、憂鬱、食慾差等。
「前述憂鬱症患者的症狀表現,大多分類在心及肝兩個臟腑的功能」張維麟說,治療上用藥會視其證型加以用藥,像是憂鬱偏向肝鬱,用藥疏肝解鬱;失眠則可能是心火旺或心虛,用藥養心安神;食慾不振歸類在脾,就會用一些補脾藥;常見處方如加味逍遙散、桂枝加龍骨牡蠣湯、酸棗仁湯、歸脾湯等。
對應不同的臟腑證型針灸治療,則是選用頭皮針搭配四肢對應經絡(肝經 心經)的穴位施針。頭皮針穴位可選百會、四神聰、上星、本神等;體針穴位有合谷、內關、神門、三陰交、太衝等穴位。
張維麟指出,中西醫合併治療,大致仍是以患者表現的症狀加以補充,例如平常精神差或食慾低落,開立對應藥物針灸,因為沒有交互作用的問題,也有調控神經及內分泌系統的功能,所以會推薦一併使用來治療。
「患者生活習慣方面的衛教是最重要的」張維麟強調,像是盡量規律的作息、養成運動習慣、曬太陽,「好的生活習慣,與好的治療一樣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