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總統提名「不歸侯、則歸郭」大致已成定局,問題只是到底甚麼時候提名底定。從目前情勢來看,侯友宜出線的可能性,應該遠遠大於郭台銘,這不僅僅是兩人支持度高低的問題,更多的,還是郭台銘在國民黨內的「仇恨值」太高。只是無論誰出線,國民黨現在真正該思考的問題是:就算提名了侯友宜或郭台銘,下一步呢?
從個人特質和政治色彩看,侯郭兩人各有擅長,甚至可以說有相當程度的互補性。就拿不久前的菱傳媒公布的一份民調來看,在和賴清德、柯文哲對戰的情況下,侯友宜的支持度雖然都落後於賴清德,但仍高過郭台銘;但是當問到誰對兩岸較有解決能力時,郭台銘卻在四人之中高居第一,以44%輾壓賴清德的22.5%、侯友宜的20.2%;在對美關係上,賴清德以43.6%居冠,郭台銘則以34.8%居次,侯友宜只有12.0%。可見在對外關係上,民眾對郭台銘的信任度遠高於對侯友宜。
而這份民調的另一層涵義,是國民黨中於出現一個候選人不是靠「對兩岸問題解決力」的強項取得多數黨內支持。在與意識形態較為鮮明的郭台銘比較下,「不藍不綠」的侯友宜可能較具有將票源向中間開拓的能力。換句話說,這兩個人無論誰出線,優勢都很明顯,弱點亦然。
不過,如果問到國民黨內的政治領袖,是否可能出線「郭侯配」或「侯郭配」,多半會被嗤之以鼻。原因無他,就是這兩人屈就副手的可能性都不高。郭台銘是叱吒一方的企業家,怎可能去當侯友宜的副手?而侯友宜是「最大直轄市」的市長,怎可能冒這麼大的風險,只去當副總統候選人?更重要的是,兩人是爭取國民黨總統提名的對手,怎可能拋棄選舉恩怨,搭檔成為正副總統候選人?這在國民黨內,是絕無僅有的。
但就是這樣的「絕無僅有」,在民進黨內卻曾經出現過二次,分別是二OO八年總統選舉謝長廷、蘇貞昌的「長昌配」,以及二O二O年蔡英文、賴清德的「蔡賴配」。這兩次總統選前,謝長廷、蘇貞昌和蔡英文、賴清德,都是初選時的對手,後來卻都形成了正副總統候選人的組合。
儘管二次選舉結果並不相同,「長昌配」落選,而「蔡賴配」讓蔡英文順利連任,但毫無疑問,這樣的組合能夠形成,最主要的原因,就在於民進黨完全理解,唯有「推出最強組合」,才有勝選機會,所以才會捐棄前嫌,讓看似天馬行空的組合成真。尤其是,有什麼樣的政治動作,會比「成為對方的搭檔」更能訴諸團結、化解初選的選舉恩怨呢?
在缺乏這樣的認知下,過去國民黨內初選結束,幾乎就意味競爭者會走向「貌合神離」。二OO八年的馬英九、王金平之爭,別說「馬王配」了,後來兩人幾乎勢同水火,變成了「馬王政爭」;二O一六年換柱前,朱立倫拒絕擔任洪秀柱副手,換柱後洪秀柱更是扯國民黨後腿不遺餘力,國民黨因此慘敗。二O二O年韓國瑜邀請初選時的對手朱立倫當副手,仍遭拒絕,另一對手郭台銘甚至憤而退黨。提名恩怨延續到大選,就是深埋在國民黨的基因。
因此儘管展望二O二四,可能多數藍營都認知到「侯郭配」、「郭侯配」是國民黨能夠推出的「最強組合」,但卻都不敢對這樣的組合有過多的奢望,最多只敢期望未被提名者,能夠真的不要扯被提名者的後腿而已。與民進黨面對選戰的態度差異,幾乎也註定國民黨在起跑點上就已經落後了。因為當提名底定那一刻起,可能就是國民黨內亂的開始。
當然,藍營內部可能還對「藍白合」抱著一線希望。徵諸歷史,二OO四年國親合作「連宋配」成局,雖然沒能戰勝陳水扁、呂秀蓮的組合,但仍足以讓期待「非綠聯盟」者抱持些許幻想。但話說回來,如果國民黨連自己的侯友宜、郭台銘都整合不了,要怎麼去整合和藍營並沒有淵源的柯文哲和民眾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