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蛇龜已被列入「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又稱華盛頓公約,CITES)附錄II以受保護,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也將其列為珍貴稀有保育類動物;如此珍稀的保育類動物,竟出現在台南市新市區。
台南市新市區大社東勢北極殿的總務組長洪肅仁,日前巡視園區內「龜池」時,發現成群烏龜中竟有「食蛇龜」,趕緊通報台南市農業局,經農業局協助,尋找適合「食蛇龜」棲息地進行野放。
▲食蛇龜遇到驚嚇時,會將頭、尾、四肢縮入龜甲,緊閉腹甲,故有「閉殼龜」之稱。(圖/記者陳聖璋翻攝)
北極殿執行長鄭嘉德表示,北極殿主祀玄天上帝,傳說中烏龜是玄天上帝的部將,因此,北極殿在1991年間設置「龜池」,池中烏龜多來自信徒在鄉間、田野道路發現,好心救起的烏龜;研判該「食蛇龜」應是信徒無意間發現,但因不知其為珍貴稀有的保育物種,所以就抓到北極殿龜池放生。
鄭嘉德說,北極殿主動發現、主動通報處理,也呼籲民眾對保育類物種的認識及愛護,要採用「對的」處置方式,才是愛惜生命的不變真理。
農業局保育科科長朱健明表示,因「食蛇龜」是陸棲物種,適應力強,但野生個體成長速度慢,達性成熟時間超過10年以上,繁殖力低,是華盛頓公約列為瀕臨絕種的保育類物種,不能任意捕捉買賣。
朱健明特別提醒民眾,攻擊食蛇龜是觸法的行為,請勿好心將「食蛇龜」放到水裡,因為「食蛇龜」是不擅游泳,有「淹死」可能的森林龜種。
據悉,食蛇龜的背甲顏色為深褐色,中央有條黃色稜脊;頭部顏色呈橄欖色,眼睛後方具黃色縱帶,臉頰為黃色;鷹鈎嘴;腹甲黑色,中間有條橫向韌帶,可使腹甲的前後兩半分別向上移動,與前後的背甲閉合,使外觀有如密閉的箱子,這類烏龜又被稱為「閉殼龜」、「箱龜」。
「食蛇龜」不吃蛇,卻被稱為食蛇龜,是台灣被盜獵最嚴重的保育類野生動物。「食蛇龜」生活在海拔1000公尺以下的淺山森林、丘陵、平原環境,與人類活動的環境重疊,是台灣唯一的陸棲龜類。
「食蛇龜」分布於中國大陸南部、台灣、日本琉球群島等地區;「食蛇龜」動、植物都吃,包括森林中掉落的果實、花、葉子、蝸牛、蚯蚓、蛞蝓,但就是不吃蛇。為什麼被稱為「食蛇」龜?傳聞係因「食蛇龜」可閉合的腹甲,被人誤以為可以捕捉蛇類,事實上,牠們很喜歡吃蚯蚓,食蛇龜吃蚯蚓的畫面,看起來就好像在吃蛇。